土豆怎么做成小土豆?
其实土豆变成“小土豆”是细菌软化的一种病害症状。导致这种症状发生的病原是黄单胞菌,属于细菌,病原菌主要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,也可以在种子内部或表面越冬。主要通过雨水、流水、昆虫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。细菌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5-28℃,最低3-4℃,最高30-32℃;病菌发育需要较高的湿度,在干燥条件下不能发育。所以低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该病的发生。
该病主要为害块茎。发病初期,薯块表面有粗糙斑块,随后内部开始变质,形成不规则的凹陷,内部组织变质分解,最后剩下外皮和维管束。可剥落表皮和“木栓化”的维管组织,在患病组织内部有很多灰黑色的菌脓,这是该病的一个显著特征。
管理措施(1)种植抗病性较好的品种。(2)与非茄科作物进行3~4年轮作。(3)选种要严格,剔除有伤口的土豆做种。(4)发现病薯及时清除,集中深埋处理,禁止喂猪。(5)药剂防治,发病初期喷50%福美双500倍液,或80%大生M-45可湿性粉剂500~600倍液,或77.2%的普力克水剂500~600倍液。